在陕西旬阳县的秦巴山区,河道蜿蜒,偶尔会冲刷出一些古老的物件。1981年11月的一天正规配资平台app,当地中学生宋清放学后,沿着旬河边的沙滩走着,无意中踢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捡起来一看,表面光滑,不沾手,还带着多面切割的痕迹。宋清心想,这大概不是普通的石头,可能和本地常出现的文物有关,于是把它带到了县博物馆。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过东西,量了量尺寸: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通体黑亮,像是煤精做的——煤精是一种特殊的煤变体,古人常用来制作文房用品。这个物件有26个面,其中14面刻着红色的阴文,字体接近楷书。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搞不清它的用途和年代。
宋清发现它的地方靠近一片明代遗址,包括察院行署和墓室,河水冲刷容易带出东西。但具体位置不清,对鉴定帮助不大。博物馆按惯例奖励了宋清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表扬他主动上交。物件入库后,标签上简单写着“未知煤精多面体”。县里专家水平有限,查了资料也没结果,东西就在仓库里放了十年。期间陕西文物工作加强了,但县级馆条件有限,没人深究。
展开剩余70%1991年,西安文史研究院的专家王翰章来旬阳交流,在县博物馆新展厅里看到了这个黑球。他凭经验转动切面,仔细看上面的文字,觉得不一般。藏品牌信息很少,只提了材质和刻字。王翰章问了来历,知道是1981年上交后一直未解,就申请借出带回西安研究。在实验室里,他逐面清理辨认文字,发现刻字分三类:公文类有“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等,上书类有“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类有“信启事”“耶勅”等。这些职位指向西魏时期的高官。
王翰章翻查《周书》《北史》,确认主人是独孤信。印章用煤精做成,多面组合,方便他兼任多个职务时使用。楷书入印较早,这枚印章推动了印史研究。全世界仅此一枚,成了国宝。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是鲜卑贵族,502年出生。他年轻时习武,20岁上战场斩敌首级,得名“独孤郎”。北魏末年乱世,他随葛荣、尔朱荣打仗,后跟宇文泰建立西魏,封大都督、秦州刺史。540年治理陇右时,他劝农桑,归附流民数万,宇文泰赐名“信”。印章制作不早于这一年,为方便处理公务。
独孤信是八柱国之一,557年与赵贵谋刺宇文护失败,在家自杀,终年55岁。印章没随葬,可能被家人保留,后失落旬阳河边。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级文物。宋清的上交事迹成了教育案例,强调保护文物意识。煤精耐久,印章保存完好,见证了北朝制度。专家说,这种设计在当时少见,显示独孤信注重实用。他有七个女儿,三人成了皇后:大女儿嫁北周明帝宇文毓,为明敬皇后;四女儿嫁李昞,生李渊,唐建国后追封元贞皇后;七女儿嫁杨坚,为隋文献皇后。他因此被称为“三朝国丈”,人称“天下第一岳父”。
印章刻字用楷书阴文,提前楷书印史几百年。煤精又称煤玉,光泽好,古人爱用于雕刻。印章有18个正方面和8个棱,结构巧妙。陕西文物众多,这件因唯一性突出。宋清长大后过普通生活,但事迹流传。博物馆用这个例子教育孩子,上交文物有奖励。王翰章鉴定后正规配资平台app发表论文,推动北朝研究。印章移交省馆后吸引学者关注。河道捡文物常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独孤信从武将到重臣,体现乱世求稳。
这枚印章从沙滩到展柜,全靠宋清一个举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后,游客可看北朝印玺。煤精黑亮配红字,视觉冲击强。专家继续考证,失落旬阳的原因不明。独孤信注重外表,服饰独特,印章也别致。历史书记载他好修饰,这印符合他风格。文物保护靠全民,宋清例子接地气。印章价值不止在材质,更在历史信息。西魏时期,多职官员需多印,这组合解决痛点。宋清捡时不知价值,上交对了。
鉴定后,印章成镇馆之宝。陕西文物局重视,列为一级。独孤信家族显赫,女婿建三朝。印章见证他权势巅峰。煤精产自陕西,合本地出土。宋清学校用事教育爱国。博物馆翻新时,重见天日。王翰章的好奇心起关键作用。研究用放大镜辨字,耗时长。印文分类清晰,公私分明。独孤信军功多,封刺史爱民。印章不超540年,定时代准确。失落原因或为战乱丢弃。
发布于:福建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期货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