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配资平台推荐
进行咨询工作的这些年,我常常发现:
很多看似指向当下、指向他人的强烈情绪,比如对伴侣的怒火、对未来的恐慌……
其真正的根源,往往深埋在过往的岁月中。
我的来访虹,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在婚期临近前,来到了我的咨询室。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他对我挺好的,可我却越来越焦虑,甚至不想结婚了……”
坐在我面前的虹,并没有新嫁的喜悦,眼神中还透着些许黯淡和迷茫。

求而不得的“认可”
藏着童年的缺口
虹和男友是经同事介绍认识的。
那时,虹因工作原因,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男友是当地人,性格开朗,工作和家庭条件都不错。
两人初见就对彼此挺有好感,之后就慢慢开始交往了。
他每天都会主动联系她,周末也总会陪着她,让她感觉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依靠。
正是这份好,让虹下定决心确定关系。
可随着关系逐渐亲密,她开始深入男友家庭,两人开始不断发生矛盾。
矛盾的最后,总会以男友的低头结束,然后两人和好。
但裂痕,还是存在。
虹开始变得特别敏感,老觉得男友不够爱她。
男友为此反复自证,并提出提前领证来让虹安心。
可随着婚期临近,虹变得更加焦灼,甚至不想结婚。
这让男友很崩溃,她自己也很疲惫、很迷茫。
于是,她找到我,想要探明自己到底怎么了。

“你们最近一次争吵是因为什么?”我问虹。
“他妹妹,我们经常都会因为他妹妹吵架。”说完,她飞快地看了我一眼。
我:“他妹妹?”
虹:“是的,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他对他妹好,我就会受不了。理智上,我知道哥哥对妹妹好很正常,可我就是控制不住。”
男友是家里老大,比妹妹大5岁。
在虹看来,妹妹有丁点儿事都会找男友。
经常让男友接送她,帮她处理各种事情,男友也每次都爽快答应。
这些都算了,更让虹受不了的是,男友妹妹自己做了点什么事,就要男友夸她、奖励她。
而男友也都顺着妹妹,特别有耐心、认真地夸,眼里满是宠溺。
虹不满地说:“这哪是哥,这分明把哥当成爸嘛。”
说到这,虹脸颊微微泛红,声音也提高了些。
很快,她又恢复了平静:“刘老师,我说这些是不是有点刻薄?你会不会也觉得我过分?”
然后,快速和我对视了一眼,肩膀有些下沉。
我没有评判。
当一件事反复被提及,并且伴随着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时,它的下面一定藏着更深层的东西。
转而问出我的观察:
“我注意到,你总会在说完一段话后,观察我的表情,好像在寻求确认和认可。而当你看到男友妹妹向男友求认可时,你似乎又是很难忍受的。
所以我蛮好奇的,对你来说,‘认可’的意义是什么?”
“认可的意义……”虹低头想了几分钟。
当她抬起头时,眼神有些迷茫,脸上有些悲伤,“不知道为什么,你问我的时候,我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很难过很难过。”

我想,虹对“认可”的感受,或许藏着比“男友跟妹妹很亲”更久的故事。
我:“会有什么画面出现吗?”
虹:“我会想到7岁生日那天。我鼓足了勇气,在饭桌上小声说‘我今天考试拿了满分。’
可是,没有回应的声音。爸爸在看电视,妈妈在给妹妹擦脸。
最后,那张满分的卷子被我揉成一坨,从窗口扔了出去,我也止不住地在哭。”
我:“我感受到那时的你的伤心,似乎那个渴望被看见的你,也跟着坠入了无声的虚空。”
听到我的回应后,虹双手不停地交织在一起,咨询室变得安静却不平静。
“刘老师,你是第一个这样跟我说话的长辈。我的父母包括亲戚,TA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TA们只觉得我很懂事,不用操心。”

命运,有时是一场巨大的移情
后续的咨询中,虹渐渐地把我投射成一个长辈,将她渴望而未得到的看见、理解和依赖带到了咨询室里。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移情”,是指来访者将过去对重要他人(如父母)的情感,无意识地投射到咨询师身上。
“只有您能理解我。其实我内心也知道,男友对我挺好的,比之前的好多了。但我却还是作,您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值得探讨的是,在这时,作为咨询师的我,内心有些冲动,很想帮助她。
我察觉到,这是我对虹投射而来的情绪反应,即“反移情”:
不自觉地想要帮助她,想要填补她童年的缺失。
我察觉到,我的“想帮助她”,似乎是担心她失望而再次受伤。

理解到这一部分后,我意识到:
如果我因为怕她受伤害,而沉浸于“拯救者”的角色中,就会满足于表面的被理想化,而无法帮助她真正的成长。
于是,我把“想帮助的冲动”转为“理解她的工具”。
“你把改变的权力交给了我,这让我感到你对我的信任,但同时,我也有些沉重。从情感上说,我很想帮助你,但是,我无法替你生活。
我相信,真正拥有力量、能带你走出困境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我。所以,你愿意我陪着你一起去探索吗?”
虹点点头。
当我克制住安慰的冲动,转而引导她发现自己隐藏的力量。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被看见”的示范。
这也是咨访关系的意义之一:
当来访者把过去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时,咨询师不是重复过去的角色,而是成为一个新的客体,接住TA的情绪,看见TA的辛苦,让TA体验到被看见和被接纳。
在我们一起探索的过程中,虹梳理出:
在友情中,她常常会选择那些比较自我中心的朋友,重复童年被忽视的关系模式。
然后,因为“害怕被讨厌”而小心翼翼,不敢表达真实需求。
在爱情中,她又很容易被情感疏离的伴侣吸引。
当对方终于给她一点微小的关注,她就会无比感激,如同得到父母难得的嘉奖。但关系深入后,又不断地体验到冷漠和忽视。
在工作中,她不敢争取应得的利益,害怕权威,和同事也有距离,不太敢亲近,总觉得竞争不过她们。
虹的整个人生,都是一场巨大的移情。
她会无意识地“教会”身边的人如何忽视她。

现在的男友热情、包容,对她很有耐心。
可这却让她有些惶恐,因为这是她并不熟悉的感受。
她害怕是假的,害怕一旦关系更进一步,就又会回到过去熟悉的状态里。
而男友兄妹的亲密,更加剧了她的这份不安和恐惧。
我:“男友和妹妹的亲密互动,好像激活了你内心深处的恐惧?”
“是,就像以前我考了100分,本希望父母高兴能够夸夸我,但……”此时的虹有些哽咽,“妈妈只是在给妹妹擦脸,好像我不存在。”
我:“那一刻,你是不是体会到‘被抛弃’的感觉?”
“嗯。”虹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出来。
在早期被忽略的孩子心中,TA们渴望成为某个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对TA们自身价值感的一种救赎。
当虹看到男友兄妹的亲密时,会觉得自己的“特殊性”受到了威胁。
她会想:
“他对他妹妹这么好,那我对他来说还有什么特别的?”“他生命中有那么多重要的人,我是不是随时可以被取代?”
这种“可替代”的恐惧,直接动摇了她在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恐惧一旦不完美,关系就会破碎,自己会再次被抛弃。

在安全空间里,撕掉“旧剧本”
咨询室,是一个“矫正性情感体验”的场所。
在咨询里,当我偶尔犯错,比如记错她告诉我的上学时的一个细节,虹会隐隐传递出失望和愤怒。
这是矫正体验的黄金时刻。

我:“很抱歉,我刚才确实没理解到位,这是不是让你感到失望了?”
虹:“还好吧。”
我:“那刻,你是否觉得你被忽视了?我记错这件事,意味着我其实没那么在乎你?”
虹:“有点。”
我:“这种当我没能完美接住你时产生的失望和担心,是不是很像你小时候的感受?
在我们的关系里,那个‘旧剧本’似乎又上演了:你渴望一个完美的、永远不会让你失望的照顾者,而我的不完美让熟悉的失望感又回来了。”
我顿了顿,看着虹,她若有所思。
“但这次不同的是,我们两个人一看到了这个失望。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它,而不再是你一个人默默承受。”
虹的表情渐渐轻松起来,点点头,抿嘴一笑。
此时,失望从一种需要逃避的灾难,变成了一种可以共同面对,甚至能够增进关系深度的体验。
这就是矫正,完成对过去创伤的修复。
通过一次次在咨询室这个安全空间里,度过“理想化→失望→修复”的过程,虹内化的关系模式开始改变:
她从“需要一个全能的幻想对象”慢慢转向“可以和一个有缺点的但真实可靠的人建立联结”。
这就完成了一种能够承受失望、冲突和不完美,但依然安全、可靠的关系的建立。
渐渐的,虹能够温柔、坚定地看见自己,也能坦然接受男友对她的爱。
再看到男友兄妹的亲密时,她不再是“危机感”,反而能看到男友妹妹的一些可爱。
她已经不是过去的她。
婚礼如期而至。
最后一次咨询时,虹告诉我:“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不用靠‘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我本身就很珍贵。现在,我要和我爱的人,一起开始新生活了。”

虹的故事不是个例。
很多来访者在当下情境中莫名出现的情绪风暴,往往不是对伴侣不满,而是触发了早年未被满足的需求。
而我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稳定的支持去帮助、引导来访者。
当TA们能够分清哪些是过去的回响,哪些是当下的现实,TA们便拿回了人生的主导权,有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莎莎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注:为保护来访者隐私,相关信息已做文学化处理

刘莎莎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从业时间超8年,服务时长超12000+小时。
她擅长通过经典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解决亲密关系、女性成长、自我价值等问题
为鼓励求助意愿,刘莎莎老师特地开设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50元/次的咨询,现仅需325元。
点击下图预约,刘莎莎老师和你一起
↓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忠于自己↓
如果,你也感觉自己被过去的创伤困住,被当下的情绪困扰,在某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感到莫名的焦虑或退缩,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适合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期货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