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放在“十五五”重点任务的首位正规配资十大排名,并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举措,对“十五五”时期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对筑牢实体经济“强国之基”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既是巩固拓展优势、补强短板弱项的战略选择,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实体经济不能丢”。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无论是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是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形成更充沛的高质量发展动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应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统筹推进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催生创新发展
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原创性、颠覆性的“塔尖”板块。应以国家重大科技力量布局为引领,推动未来产业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来打造未来产业集聚“雁阵”,梯度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未来产业“无中生有”的创新发展。
要着力构筑未来产业先行先试示范区,在创新主体集聚区建设未来科技孵化器,开发未来产业创新项目、拓展未来产业产值增量、提升未来产业链的韧性,实现产业业态推陈出新、产业生态优化升级,促进创新资源汇聚“裂变”、创新成果快速应用转化。通过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驱动未来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新质生产力,形成前瞻性创新的“乘数”效应,为实体经济注入未来产业新动能。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筑牢集群根基
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较强战略性、创新性的“先导”板块。应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以“新字号”头部企业为引领,发挥其在科技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对产业创新的新赛道、新模式进行前瞻谋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要构建新兴产业孵化生态系统,培育优质的新兴产业创新主体,研创标志性产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打造高水平创新梯队、构建先进技术产业化范式,实现蓄势发力。
推动新兴产业在区域整体层面统筹布局、突出重点,以中心城市的新兴产业先导区为“策源地”,以各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重要支撑,建设梯次分布、纵横延伸的新兴产业带,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的区域增长极,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方位汇集产业创新资源,推动形成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新质生产力,打造实体经济的产业创新“矩阵”。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赋能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多门类的“基座”板块。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意味着将创新性、关联性的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覆盖最广泛的物质技术基础,打破传统增长路径。
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推动“老字号”改造提升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而应在谋篇布局上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智慧,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等,扬长补短、强基增效,塑造特色化赋能的发展路径。应以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在具有厚重基础的“国之重器”行业,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来重塑粗放型发展模式,做优增量、盘活存量,着力建设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技术孵化集聚区、推广应用先导区,因地制宜地“根植”实用、适用、致用的先进技术。通过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催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固本提质、扩容增效,“改旧焕新”重塑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
(孙浩进正规配资十大排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期货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