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文艺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和呈现载体,历史是文艺创作的深厚土壤,时代是文艺发展最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百年奋斗、伟大复兴,深刻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彰显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生产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观和时代观关乎格局、关乎境界,决定了文艺往何处去,能走多远。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和明清小说,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留存的无以计数的经典文艺作品,都印刻着历史的印痕、蕴藏着时代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国文艺事业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向、与人民同频共振,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主题,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一大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植根历史、借鉴历史、赓续历史,文艺才能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闪耀耀眼的光芒;紧跟时代、融入时代、反映时代,文艺才会在人类文明的宏阔图卷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把握好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揭示人类命运走向。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决定文艺的形态。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这一我国文艺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理想、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方面,要全面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特征新要求,全力把握好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另一方面,面对又一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世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将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在世界文艺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贡献力量。
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始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下、于时代发展律动中追寻文艺创作真谛。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是艺术之源。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文艺创作中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社区街道,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感悟艺术真谛,寻找创作灵感和激情配资头条官网,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文艺创作的养分和力量,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美学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文艺创作回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让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朝气,更有历史文化的底蕴传承。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感国运之变化、循历史之正道、立时代之潮头,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更勤奋的努力、更自信的创造、更丰硕的成果,铸就文艺高峰,实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弘业培元的效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李洪官)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期货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