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中南海,一场举世瞩目的电视专访正在进行。一方是时年82岁的中国领导人邓公,另一方,则是被誉为“新闻界阎王”的美国顶尖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这次访谈,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通过电视,如此直接地面对全世界。
华莱士以其咄咄逼人的风格闻名,无数政界名流在他的追问下左支右绌。而这次,他显然有备而来,准备了整整五个月,就是为了在这场交锋中占据上风。在访问的最后,华莱士抛出了他自认为最致命,也最无解的问题:“如果毛主席今天还在世,他会如何看待如今的改革开放?”
这个问题,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直指改革开放的根基。它试图在邓公与毛主席之间划开一道裂痕,暗示改革是对过去的背离。面对这记暗藏杀机的重拳,邓公不急不缓,给出了一个让华莱士始料未及的回应。
一场蓄谋已久的交锋
说起迈克·华莱士,那可是个让各国政要都头疼的人物。他主持的《60分钟》节目,从不搞什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客套,讲究的就是一个刨根问底,直击要害。政治家们最擅长的文字游戏,在他面前根本玩不转。
你敢跟他打哈哈,他就能把你的话一个字一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让你无所遁形。早在1983年,他就向中国提交了采访申请,但由于他这种“硬核”风格,连续三年都被拒之门外。可越是这样,越是激发了这位新闻老将的好胜心。
终于,1986年,心灰意冷的华莱士突然接到了通知:邓公同意接受采访了。这让他喜出望外,也让他下定决心,必须打一场漂亮的仗。为此,他翻遍了邓公女儿邓榕的回忆录,搜罗了大量影像和文件,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不是来聊天的,他是来“打擂台”的。
话里藏刀的外交博弈
采访一开始,气氛就相当紧张。华莱士先是从戈尔巴乔夫不久前的海参崴讲话入手,看似在谈中苏关系,实则步步为营。他先是引诱邓公评价苏联的诚意,接着又把话题引向越南入侵柬埔寨的问题。
当邓公指出,没有苏联的支持,越南连一天仗都打不下去时,华莱士立刻抓住机会追问:“所以球在戈尔巴乔夫一边?”他想借邓公的口,把苏联支持侵略的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
紧接着,华莱士又抛出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陷阱:“看来中国同资本主义的美国的关系,比同苏联共产党人的关系更好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用心险恶,无论怎么回答,都容易被解读为社会主义中国更亲近资本主义阵营。
但邓公只是平静地回应,中国处理国家关系,不看社会制度,而是看具体情况。至于是什么“具体情况”,他没明说,但谁都懂,那就是国家利益。几个回合下来,华莱士虽然给苏联泼了点脏水,但在邓公这里,没占到什么实质性的便宜。
最致命的“灵魂拷问”
外交话题告一段落,华莱士终于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内政,也就是他最好奇的改革开放。他先是反映了一些外国商人的抱怨,比如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等,邓公坦率地承认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表示了解决的决心。
这只是铺垫。华莱士话锋一转,突然发难:“现在你们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我们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这跟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就是想把改革开放定性为走资本主义道路。
邓公的回答一如既往地务实:“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解释说,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绝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眼看邓公不接招,华莱士干脆把问题具象化。他说自己在珠三角看到农民有了摩托车、彩电,日子过得很好,这看起来和资本主义国家没什么区别。邓公强调,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农民日子是好了,但和发达国家比还差得远。
几番试探无果,华莱士终于亮出了他最后的底牌,那个他认为邓公无法回避、也无法完美解答的问题。他直接把毛主席“请”了出来,尖锐地问道:“毛主席逝世已经十年,他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怎么看?比如致富光荣、私人办企业,这些都和毛主席的主张不一样。”
这不是背叛,是继承
空气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这个问题太敏感了。回答不好,不仅会在国际上引发负面舆论,更可能在国内引起思想混乱。华莱士紧紧盯着邓公,期待从他脸上看到一丝慌乱。
但邓公依旧平静。他先是强调:“毛泽东思想依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表态,但显然无法满足穷追不舍的华莱士。
果然,华莱士步步紧逼:“我还是不清楚。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他用“革命”这个词,试图将改革定义为对过去的颠覆。
就在这时,邓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没有否认,反而坦然接过了这个词:“你说得对,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全场愕然。但邓公接下来的话,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他话锋一转,对这场“革命”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现在做的都是一个实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
他进一步解释,当年毛主席带领大家闹革命,最核心的方法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也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同今天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既然是新事物,是实验,那就难免要犯错误,”邓公补充道,“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结语
这番回应,堪称神来之笔。邓公没有掉进华莱士预设的“肯定或否定”的陷阱里,而是跳出了框架,从更高维度上重新定义了问题。他承认这是“革命”,却又将其定义为一场务实的“实验”,瞬间化解了与过去的对立感。他没有说毛主席会怎么“看”,而是直接阐明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恰恰是在继承毛主席最核心的思想方法。
一场暗流汹涌的交锋,就这样在邓公的从容与智慧中化为无形。华莱士没能得到他想要的“爆点”,却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开放和务实的中国。这次采访播出后,轰动全球,也让无数人对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东方大国配资网站排名第一,有了全新的认识。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期货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