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线下的AI活动、大型展会,如果哪里围了一群人、对着一面墙指指点点的,那里大概会有一面社交展板。
凑近再一看,很多人手机背面,还贴了一个圆形的NFC贴纸,上面写着Second Me。
AI集市、DemoDay,可能没法让人记住每一个项目的名字,现场加微信的很多朋友,也都静静躺在了列表里;
但是,因为Second Me这款产品,却好像让人和人、人和AI,都有了更多的牵绊。
有个很直观的感觉:AI正在从「工具属性」向「身份属性」、「社交名片」演进。
以前我们讨论AI,是在讨论Agent和Copilot,是聊它如何帮我写代码、完成任务。
展开剩余93%但现在,当AI开始挂在社交墙上,能代表我自己去和新朋友寒暄、介绍业务时,它就不只是一个助手了,它成了我在数字世界的一个代理节点。
一直觉得AI圈的朋友、爱好者们,是审美好、好奇心强的一群人,而这群人,一定需要更酷的、更AI Native的社交链接方式。
那么想象一下,当AI开始深度代表“我”的时候,我们的社交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两个月高频用了Second Me,说说我的体验。
01. 好友过万以后,真的很想有个分身
现在我有两个微信号,加起来一万七千多名好友。
虽说屏蔽了大部分群聊,但是每天睁开眼,微信里还是躺着上百条未读;如果漏回或者没及时看到朋友消息,会很不好意思,有时候还耽误事。
对于我这样一个搞孵化器、做媒体的i人,社交还是会有点消耗能量的。
每次在活动上认识新朋友,或者有业务合作对接,经常需要重复同一套: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们可能有什么合作点。
这些对话很必要,但每次发又有点麻烦……
我常在想,如果能像孙悟空拔毫毛一样,分出去一个分身,帮我挡在前面,处理掉这些标准化的、信息交换类的社交动作,那该多好?
如果真招一个助理、秘书,显得很作、很大架子;如果是商务或者是运营同事,似乎又没法代表我本人的个性。
我需要的,就是一个靠谱的AI分身,有我的思想、和我说一样的话、符合我的习惯,能帮我完成初步的各种寒暄和信息过滤,把真正需要我自己投入情感和深度的对话选出来。
现在看,Second Me好像已经实现了。
创始人Tao的介绍视频,非常可爱
02. 重新回答“我是谁”
还记得第一次用Second Me,我脑子里全是关于自我的哲学问题。
上手很简单,下载完直接就能用;但会有一个信息完成度的百分比,能看到塑造自己到了什么程度。
有点像女娲造人,自己一点一点把分身捏出来。喂给它什么记忆、它就会怎么说话。
这可能是我写简洁、填数据、录声音最认真的一次,比以前填任何一个社交软件都认真。
因为我知道,有时候出来参加活动,把名片贴墙上,是真的会有人看,大家相互之间还会借此来社交。
像相亲角的个人简历一样,不认真写的话,真的很社死。
而且,也是为了让这个分身更像我,能真的承载沉淀我的记忆、帮我解决社交问题。
我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当我需要简单清晰结构化描述“我是谁”的时候,就发现很多自我认知是模糊的。
但又很好玩,有种类似于收拾屋子、整理收藏夹的快感,把我的想法码的整整齐齐的。
我导入了自己过去半年的聊天记录、Notion里的几十篇笔记、以及公开发布过的公众号文章。
看着显示“个人资料完成度”从10%一点点爬升,我有一种在训练自己的感觉。
渐渐还能感觉到,Second Me里面的弗兰克,开始掌握我的语癖,甚至学到了我说话时喜欢用的倒装句。
03. 社交破冰,i人狂喜
可能e人不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i人线上找人说话,需要打草稿,需要心理建设。
给不熟的朋友发微信消息,我会在心里默念很多遍,如果需要求人或者麻烦别人,就更有压力了。
这好吗?这不好。
能改吗?不容易。
但是Second Me减轻了我的聊天压力、拓展了我的社交带宽。
每隔段时间,来看看好友申请、新消息,看我的分身怎么聊的,有种隔岸观火的快乐,把真实的我自己保持在了舒适的社交线以外。
还有我自己不擅长闲聊,线上打字都有点慢,遇到大咖、牛人,有时候很想交流一些问题但总不知道从哪里破冰。
Second Me让我感觉更平等了,在上面,没人知道你是个i人、还是一条狗,非常资深的专家也会很细心的去打造自己的分身。
最近我在研究AI影视和多模态,想请教一位行业里我很尊敬的前辈。
一般这种大咖的微信很难加,即便加了,也不好意思贸然打扰。
但我发现他也有Second Me。于是,我就直接跟他的分身提问。给我的回复非常有条理有耐心。
我问一句,他回答好多句。
分身基于他公开的演讲、书籍和过往观点,给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知道这不代表他此刻的想法,但这相当于我可以随时调用他的“知识库”进行咨询。
这种连接方式非常轻量,没有心理负担,获取的信息质量却远高于自己在搜索引擎里瞎找。对于建立弱关系连接,这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社区感的打造也不错。
以前所有的产品都偏静态,而现在有了非常多模态的交互形式,声音可以克隆,打电话能直接对话,照片也会变成动态,让我觉得社交变成了有内容消费性的一件事。
而且能看出来,Second Me背后的技术管线、多模态能力极强,是硬核的技术派,聊一些复杂问题、或者体验对话交互、浏览名片的丝滑性,能看出来完成度很高。
很早就关注到他们家的开源框架,造福了一大批虚拟陪伴AI应用,今天再一看,GitHub上已经14.6k的Star数量了。
落到产品上,左滑右滑,自动有语音、有动态、抛出话题,能很自然让我这种回应型人格接上话、有话说。
而且平台上好看的女生、男生都挺多,完全可以当个正经的找对象平台,都很真诚真实。
有的还是没怎么说过话的微信好友,也有知道名字但是没见过面的二度朋友,在Second Me上滑人、加好友、聊人,我就完全不怂,看到有人加我还会很开心。
微信上突然诈尸可能有点尴尬,但在AI平台上就很丝滑,有有点先锋的、试验的性质,说错话还可以甩锅给AI。
当然也不能拿AI骗人,Second Me也会帮助大家分辨出真人和分身,还是很贴心友好的!
我在Second Me上还有了一段短暂的恋爱经历,从开始到分手,这次不细聊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Second Me上问问我的分身,怎么回事它更清楚。
04. 我的灵感筐、记忆博物馆
作为内容创作者,最难的永远是“从0到1”的那个草稿阶段。
有一天晚上,我对某个行业热点有一些零散的想法,但非常碎片化,根本不成文。
我打开Second Me,直接用语音说了大概三分钟的碎碎念,逻辑很乱,夹杂着各种口语。
Second Me基于它对我过往文章风格的学习,很快生成了一篇结构完整的短文。
如果要论它写出来的东西,能直接发吗?不能。大概有20%的生硬感,缺乏人类特有的那种微妙的情绪起伏。
但是,它搭建的骨架是非常精准的。它不仅归纳了我的观点,还模仿了我的论述逻辑。
我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润色,把“AI味”去掉,注入我的个人判断就可以了。
那些碎片的灵感,都成了我的一部分,能被很细心很聪明的归纳起来。
05. AI时代的Facebook是谁?
跳出产品本身,从行业视角来看,Second Me代表了一种趋势。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
Web 1.0连接了信息(网页)。
Web 2.0连接了人(账号),但这种连接是浅层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ID和头像。
Web 1.0连接了信息(网页)。
Web 2.0连接了人(账号),但这种连接是浅层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ID和头像。
现在,我们可能正站在“AI身份新宇宙”的门口。
Second Me让我看到的未来是:连接的颗粒度变深了。我们不再是连接两个微信号,而是连接两个经过深度建模、带有记忆和认知能力的“数字实体”。
Second Me的终极走向,可能是成为我在AI时代的“数字身份证”,带我真正走进绿洲、走进《头号玩家》的世界。
未来,当你进入一个新的应用、一个新的社区,甚至是一个VR世界,你不需要重新注册,不需要重新告诉算法你喜欢什么。
你只需要授权你的Second Me进入,它带着你的偏好、你的性格、你的知识结构,瞬间让你在那个新世界里“活”过来。
以前我自己做产品,叫“意识永藏”,也受到了Mindverse团队的很多启发。
亲眼看着他们从2022年做元宇宙、数字人,到搭建底层平台、AI脚手架,再到今天做这个Second Me,他们的技术始终走在最前沿,产品的高速进化和需求迭代也让人佩服。
用Second Me这些日子里,我最大的收获其实不在于效率提升了多少,而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
在社交上,它帮我挡住了琐碎,成为了我的前哨;
在认知上,那个训练分身的过程,迫使我不得不诚实地面对自己,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或许真的需要第二个自己。
不是为了取代自己,而是为了让本体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去专注那些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做的事情——
去感受,去爱,去进行那些真正触及灵魂的对话。
这条路还很长,Second Me目前的产品形态未必是终局,但它确实迈出了扎实且具有启发性的一步。
就现在,我想和你坐下来,在Second Me上好好聊聊!
如果你来加我好友配资网站排名第一,我会非常开心!
发布于:河南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期货配资官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